一、莲叶效应概述

一、莲叶效应概述

1997年,德国植物学家巴斯洛特教授针对莲花叶片不亲水的特性(图6-1),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发现莲叶表面有大小约5~15μm的表皮细胞,在表皮细胞上又覆盖一层直径约100nm的蜡质结晶,这层蜡质结晶本身具有疏水性。当水与这类表面接触时,会因为表面张力而形成水珠,再加上叶面上细微结构的帮助,使水珠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变小,而接触角变大。当接触角(接触角是指固体表面与液体之间的夹角θ)小于90°称为亲水性表面,大于90°称为疏水性表面,若大于140°则称为超疏水性表面,这种表面疏水性更强,同时也会降低污染颗粒对莲叶的附着力。

图6-1 莲花叶片不亲水性

巴特洛特在显微镜下发现,莲叶的表面有一层茸毛和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水在这些纳米级的微小颗粒上不会向莲叶表面其他方向蔓延,而是形成一个个球体,就是我们看到莲叶上滚动的雨水或者露珠,这些滚动的水珠会带走叶子表面的灰尘,从而清洁了叶子表面。

莲叶效应主要就是指这种莲叶表面具有超疏水以及自洁的特性。由于莲叶具有疏水、不吸水的表面,落在叶面上的雨水会因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水珠,换言之,水与叶面的接触角会大于150°(图6-2),只要叶面稍微倾斜,水珠就会滚离叶面。因此,即使经过一场倾盆大雨,莲叶的表面总是能保持干燥。此外,滚动的水珠会顺便把一些灰尘污泥的颗粒一起带走,达到自我洁净的效果,这就是莲叶总是能一尘不染的原因。

莲叶效应描绘了一个很有效的生物模型系统,用它可以来制作人工的防污表面,因为它基于一个纯物理化学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