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款发动机先不先进是看数据,还是看热效率、可靠性加耐用性?

判断一款发动机先不先进,确实从热效率可以体现,因为热效率是每一个发动机制造商所持续研究与追求的。热效率为什么会排在首位呢?因为热效率包含了发动机的很多性能,包括:空燃比、冷却管理系统等等,这也是发动机的核心技术。

热效率到底有多重要

汽油发动机,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马自达的Sky Active X,斯巴鲁的稀薄燃烧涡轮等的热效率已达到约40%。到目前为止,将热效率从30%提高到40%已经花费了大约30年的时间。日产的目标是在2030年代中期达到50%。

 2020年,一个重大新闻是,日本宣布结合了超稀薄燃烧和气缸内注水功能的发动机实现了52%的热效率。“ 50%实际使用量是惊人的!”与40%的热效率相比,它可将燃油效率提高约25%。换句话说,也就是行驶一百公里,可以节约四分之一的油耗。

发动机的“净最大热效率”是可以转换为发动机的有效功率的燃料的总能量之比。不能转换为功率的能量损失大致分为三种:“冷却损失”,“排气损失”和“机械摩擦损失”。

 冷却损失是燃烧气体的热能从燃烧室(气缸)的内壁传递到外部并逸出的损失。由于冷却损失,发动机在运行时变热。排气损失是指燃烧气体的热能与排气一起损失的损失。最终的机械摩擦损失是由于各种活动零件(例如发动机中的活塞,曲柄,连杆和进气/排气门)的摩擦而损失。

达到51.5%热效率重点是“超稀薄燃烧”

汽油的要点是“超稀薄燃烧”,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之一是用常规点火技术很难点火。然而,即使将大量的放电能量施加到部分点燃,在火焰传播的时间与火焰熄灭和不传播的时间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变化,并且燃烧可能不稳定。

 实现超稀薄燃烧的关键是在燃烧领域引入了强大的“滚流(垂直涡流)”。表现了高湍流和稀薄燃烧的现象,并基于该结果,开发了能够稳定点火的点火技术。已经实现了超稀薄燃烧,其导致了低能量损失的低温燃烧,并且已经成功地证明了热效率的提高。

发动机压缩比都不敢说明,更别说热效率了?

如果查看汽车的数据明细,你会发现,基本百分百的国产车都没有压缩比说明。然而德系车有一部分,而日系车相对比较多。压缩比其实也是热效率的一部分,但是有些很难查找,甚至根本就没有,我想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