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一些观点认为,双离合的制造成本很低,AT变速箱的成本很高,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双离合价格都比较便宜,相对来说,干式双离合和6at的价格是相当的,而湿式双离合的制造成本并不低。
我们先从变速箱的结构来分析一下,At变速箱的机械结构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其中液力变矩器负责AT变速箱和发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和缓冲,行星齿轮组在多片离合器的控制下,分别对太阳轮行星轮和齿圈进行固定,从而输出不同的转速,达到更换档位的目的。
液力变矩器发明于1908年,其主要结构有固定在发动机端的泵轮、固定在变速箱端的涡轮、导轮和单向锁止离合器组成,现代的液力变矩器内部还有单向锁止离合器。在汽车起步时,液力变矩器内部的锁止离合器是处于分离状态,通过液力变矩器内部的泵轮泵送变速箱油推动涡轮传递动力,此时at变速箱和发动机之间没有机械连接,不会产生磨损,但是会产生热量。
在汽车时速稳定以后,通常是大于10km/h,液力变矩器的锁止离合器开始锁定,此时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采用刚性连接,油耗最低,动力损失最小。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专利保护期为20年的做法,目前液力变矩器的专利保护已经过期。实际上,现在液力变矩器的生产成本还是比较低的,我国的很多加工厂都可以生产。
所谓的行星齿轮组是由行星架、齿圈和太阳轮三部分组成的齿轮组合,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固定行星架、太阳轮、齿圈,由于齿轮齿比不同,其他的输出转速和方向就会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几个不同输出转速的目的。
自动变速箱所广泛使用的的行星齿轮组一共有三种,辛普森行星齿轮组,拉维娜行星齿轮组现在广泛使用的莱式行星齿轮,其中,辛普森和拉维娜的专利保护早已过期,莱式行星齿轮组由法国人皮埃尔·莱佩莱捷(Pierre Leplletier)于1992年发明并提交了专利,仅仅使用5个离合器,把一个拉威挪行星齿轮结构和一个单排行星齿轮结构完美的组合在一起,实现了6个前进速比(美国专利号:US 5106352 A),后来zF公司购买了这个专利,历经十年于2001年推出第一代六速自动变速箱ZF 6HP26。
而目前市场上很多6at、7at、8at、9at、10at的变速箱,基本上都是基于莱式行星齿轮组结构研发的,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串接多个行星齿轮组,利用接力的形式,实现更多的齿比变化。
基本上所有的at变速箱的专利都无法绕莱式世行星齿轮组,因此at变速箱都需要交纳昂贵的专利保护费,好在莱式行星齿轮组的专利保护在2010年12月份已经过期,At,变速箱的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
根据上面的介绍,At变速箱的主要成本就是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组、多片离合器、液压滑阀等。
双离合变速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材料以及控制逻辑的限制,双离合变速箱的一些关键问题无法解决,一直到上世纪末,双离合变速箱仍然只能被应用在赛车上,由于受at变速箱专利壁垒的桎梏,世界车企巨头大众一直无法自己设计和生产变速箱,无法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自给自足,一直到2003年,大众和博格华纳联合推出了一款可以市场化的家用车双离合变速箱,安装在一台奥迪上。
双离合变速箱可以认为是两套手动变速箱组成,主要机械结构为:
双离合器+三轴式齿轮变速器+自动换挡机构组成
其主要原理是发动机和双离合器进行连接,通过K1、k2两组摩擦片实现半联动,将动力通过空心轴分别传递给奇数档和偶数挡组件,再通过自动换档机构分别控制不同的齿轮进行啮合,达到档位切换的目地。目前双离合变速箱的软件控制逻辑主要由博格华纳来供应。
总体上来看双离合的结构相对要简单一些,由于专利保护早已过期,双离合变速箱并没有专利费用。但是双离合变速箱通过两组摩擦片半联动方式切换动力,为了消除换挡顿挫,就需要延长半联动时间,而延长半联动时间就会导致摩擦片长时间磨损,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热,就有可能导致双离合变速箱在的严重磨损以及故障。
因此,摆在双离合变速箱面前的问题就是要确保降低顿挫的同时,还要避免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对于换挡逻辑以、控制优化、摩擦片材料、等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因此,现代的双离合变速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普遍采用了渗碳钢、合金钢、球墨铸铁灰铸铁等高强度材料以及高耐磨性材料,解决高强度切换以及摩擦等问题。对于湿氏双离合来说,还需要通过强制电动油泵泵油循环解决散热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变速箱生产成本的上升。
从结构上来看。干式双离合不需要繁杂的油冷系统,采用空气循环降低热量,结构相对更加简单,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因此,实际上通过拆解,目前干式双离合和6at的结构复杂程度相近,成本也是相当的总体上看,变速箱的成本可以按如下方式表示:
6AT≈干式7DCT<湿式7DCT<8AT<9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