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车子烧机油

1、机油不可加多。

切记,机油过多,机油压力就会变大,也就增加了机油渗入气缸的几率。

2、避免长时间的急加速、高转速行驶。

过度使用发动机会使得气缸内润滑油油膜断裂,活塞润滑不良形成干磨,从而出现磨损烧机油。

3、高公里数的车子最好选择黏度较高的机油。

尤其是上了十万公里的车,较粘稠的机油能够增加活塞与气缸之间密封性

4、定期查看油尺。

养成一个良好的检车习惯,定期查看机油,不要过度依赖于机油报警灯,等机油报警灯亮起说不准已经迟了。

5、定期更换机油。

根据保养周期定期更换机油,勤保养,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预防车辆烧机油

1)汽车零件使用过久

会产生磨损过限(如活塞与汽缸等),导致燃烧室内高压气体窜入曲轴箱,并迫使机油外漏。因此,当加机油口盖处废气外窜严重时,应及早检修或更换磨损件。


2)避免单向阀、通气阀堵死。

由此引起箱壳内温度升高,油气充满整个空间、排放不出运河,使箱壳内压力升高润滑油消耗增加和更换周期缩短。发动机通气系统堵塞后,增加了活塞的运动阻力,使油耗增加。由于箱壳内外气压差的作用,往往会引起密封薄弱处漏油。因此需对车辆进行定期检查、疏通、清洗。

3)及时更换失效油封。

车上很多动置部位(如油封、O型圈)会因安装不妥,轴颈与油封刃口不同心,偏摆而甩油。有些油封使用过久会因橡胶老化而失运河弹性。发现渗漏应及时更新。
4)妥善解决各类油管接头密封。

车用联管螺母经常拆装,容易滑丝断扣而松脱;两接头喇叭口精度差,两锥面中心线不重合而接触不良;锥度不同而不相吻合,由此均会引起渗油。更换联管螺母,用研磨法解决其锥面密封,使螺母压紧而解决密封。
5)避免轮毂甩油。

轮毂轴承及腔内润滑油脂过多,或其油封装配不妥,质量不良及老化失效;制动频繁引起的轮毂温度过高;车轴螺母松动等都会引起轮毂甩油。因此有用“空腔润滑法(即适量润滑)”,疏通通气孔,严格选择优质配件,并按工艺规范进行装配和高速.
6)重视衬垫作用。

汽车静置部位(如各接合端面、各端盖、壳体、罩垫、平面珐琅盖板等)零部件之间的衬垫起着防漏密封作用。若在材料、制作质量及安装上不符合技术规范,就起不到密封防漏作用,甚至发生事故。如油底壳或气门罩盖,由于接触面积大而不易压实,由此造成漏油。拆装时注意妥善放置,仔细检查,并按规范装配。
7)车上各类紧固螺母都需按规定的扭矩拧紧。

过松压不紧衬垫会渗漏;过紧又会使螺孔周围金属凸起或将丝扣拧滑而引起漏油。另外,油底壳放油螺塞若未拧紧或回松脱落,容易造成机油流失,继而发生“烧瓦抱轴”的机损事故。

避免发动机烧机油总体来说就是使用合格的、合适的润滑油,并且定期更换。

但需要主意的是各国车系发动机的设计理念不同:
  日本车发动机,大部分是一次性设计,由于日本人的精明(也可以叫吝啬),发动机的很多零件在设计和制造上有很大不同,比如表面硬化处理,日本人只处理表面一层,让其很坚硬、耐磨,在设计寿命中几乎可以不出问题,可一旦表面硬化层磨掉,里边基本等于豆腐,更换又十分昂贵,日本车的设计理念就是一次性使用,用到完蛋就扔,不去修。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省材料,加快更新换代频率,与日本人的文化、国情和一贯作风相吻合,也是一种占领时常的策略。

  而欧洲车,以德国车为例,在零件硬化方面还是沿用以前的粹火工艺,就是把工件全面加热到需要的温度后放如需要的介质中降温,靠金属本身的收缩来提高硬度。当然,他们也采用更新的表面硬化处理,但相对来说用料更讲究一些,做工也更扎实一些。可以说欧洲车更趋向把性能和耐用作为卖点。
  美国车在发动机上和欧洲、日本相比不是很在意,因为美国的文化关系,曾经的二战导致美国一越成为世界强国,当时普遍靠提高排量来增加动力,增加动力的目的是提高舒适性,而在耐久及能耗方面因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不很在意。所以美国车多宽大舒适。只是后来的石油危急和经济危急还有面临国外汽车业的竞争才不得不开始发展发动机技术。
  因此,针对不同国家的车型,修理方面的费用和修理后的效果差异很大,有普遍意义和实用的建议也就是用好机油和定期更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