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高速发飘,这种行驶状态也许很多车友们都经历过,那种行驶感觉不仅非常不好,同时也存在较大的行驶安全隐患,而在讨论车身发飘原因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解释就是:“这车太轻了”。
在了解这个问题前,我们可以先将积压在箱底的物理课本翻出来,重温一下“作用力”给物体所带来的影响。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它受到的力大致有:重力、牵引力、摩擦力、行驶阻力、地面支撑力,以及地球在旋转时,作用在车身上的离心力。
如果当这些作用力在相互抵消之后,剩余的作用力还能让车身具备足够的抓地力,那汽车就基本能保持很稳定的高速行驶状态。
与重力进行作用力抵消的主要是离心力和支撑力,在正常情况下物体能留在地面上,就是重力与离心力和支撑力相互平衡的结果,但汽车在行驶时,车顶与车底都会有空气流动,这就会对车身形成气体压强。
一般来说车底气流所形成的压强要大于车顶,而且这个压强差也会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在重心与离心力相互平衡的状态下,车底气流对车身形成的向上托力,就会将此前的平衡给打破。
因此速度越快时,车身发飘的几率也就会越大。
咋一看的话,如果重力越大,在车速越快时抵消车底托力的效果也就越好,而最简单的方法就增加车重。不过,我们要知道汽车毕竟是一个很综合属性的物体,它不仅需要具备安全性,也需要操控性,节油性等特点。
那么车子越重,它的安全性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此时汽车却会变得很笨重,它的操控也会变的很困难,同时也很不省油。
因此为了抵消减轻车重后所带来的缺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降低车底气流托力上,去做文章。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底盘与悬挂在工艺、结构、技术等方面,对汽车非常重要的原因。
较软的悬挂一般行程较长,它对气流作用力的反应就更明显,无论是气流托力还是来自于横向的风力等,都容易让车内人产生一种类似坐船的感觉。
较硬的悬挂一般行程较短,它对车身的支撑性会比软悬挂更好,因此受气流托力与横向风力等影响较小,但缺点就是乘坐感就比较不舒适。
降低重心的目的就是减少气流在车底的流量,降低气流对车身所形成的托力,进而减少车顶与车底之间的压强差。这就好比我们增大了车顶向下的压力,把汽车牢牢地按在地面上是一个道理。
底盘越平整的汽车,气流就会越顺利且快速的从车底流走,而越不平整的底盘,气流在车底停留的时间就越长,并且会在车底形成各种局部的乱流。
这些乱起会会在车底对车身产生横行或者纵向的冲击力,从而影响到汽车的行驶姿态。
所以在悬挂、重心、底盘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哪怕你车再重,如果这三个条件都不如一辆更轻的汽车,那自重大的汽车和自重轻的汽车比起来,自重大的汽车依旧很容易出现高速发飘的问题。
当然,汽车底盘、悬挂以及重心并不是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的所有因素,毕竟汽车还有一个唯一与地面基础的部位,那就是轮胎。
轮胎为汽车提供着很大的摩擦力与抓地力,轮胎越窄,这两个力自然就越小,那么车身在进行转向或者克服车底上托气流影响时,车身的稳定姿态就越难以保持。
这也是为什么车越大,越重,它所需要匹配的轮胎也会越大、越宽,否则你配一条窄胎就跟女人裹了小脚一样,走起路来是不稳的,同时也跑不快。
汽车行驶时,车身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且和车轮一样,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都是随着速度的增加,而成平方倍数的递增。空气在车身表面划过时,气流对行驶姿态的影响力越小,汽车保持形势稳定的几率也就越高。
特别是在车尾处,那里容易形成一定的真空区域,它会让车头和车尾之间的产生很大的压强差,这会让气流在成为很容易形成乱流现象。比如两厢车由于没有三厢车的尾部去对气流进行引导,因此两厢车的乱流现象会更加明显。
那么两厢车在高速行驶时,车尾产生的摇摆幅度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两厢车会比三厢车,在高速跑起来时,更容易出现车身晃动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车会在车尾会安装一个尾翼,它的目的就引导气流,减小乱流对车尾的影响,从而保持车身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很多人在谈到日系车时总会说日本车轻,开起来飘,二德系车重开起来则很稳。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我们只需要把这两类车按照前面所说的内容进行一下对比,就可以看到。
日系车一般都是窄胎,底盘结构的规整性一般,悬挂一般比较偏软(乘坐舒适感比较好),而同级别的德系车则一般轮胎会更宽一些,底盘结构更加规整,它的乘坐感受也比较偏硬。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说车轻就一定会高速发飘,毕竟在这个汽车轻量化越来越先进的年代,很少有车企会再把车往重的方向去发展了。
总结一下,车子发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车子重量,车身形状,轮胎抓地力,重心高度。解决发飘问题,部分性能车的尾翼,能够改变气流方向,使尾部气流产生下压力,大大提高了发飘的极限。其他方面的话,轮胎气压不要打的太足,最关键是车速不要过快。一旦高速上遇到车子发飘,一定要马上降低车速,抓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