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车不晕车,坐车就晕车呢?这还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只要是长途乘车就会晕车,而且越豪华的车晕得越厉害,那种特别破旧、四处漏风的小破车反而不晕。不仅仅是晕车,而且他还晕船、晕机,每次出门都晕得七荤八素的。但是他自己开车就没事,既不晕车也不难受,所以每次出行都让他开车,我们也经常说他就是当司机的命。
那么为什么坐车晕而自己开车就不晕呢?很长时间里我也非常困惑。后来有机会请教了一个医生朋友,才给我解开了这个谜团。
晕车、晕机、晕船,在医学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做“晕动症”,它是指人体对运动状态错误感知的一系列生理反应,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会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虚脱甚至昏厥等。晕动症在现阶段来说是无药可治的,只能缓解症状,当导致病症的外界条件消失了,也就是我们下车、下机、下船了,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晕动症产生的机理是:人体的不同感受系统对外界运动的感受与判断不一致,大脑收到的各种信号在逻辑上是互相冲突的,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身体各部位的机能无法及时协调,所以就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其实它是人体内部矛盾的一个外在表现。
我们人体感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耳朵和眼睛。在耳朵内部有一个器官叫做前庭,它里面有几个人体最小、最轻的骨头,称作听小骨,它可以感受人体微小的振动与运动,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让身体及时做出反应与调整。而眼睛也把自己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让大脑控制身体的动作,比如眼睛看到有物体向我们飞来,我们就会自动的躲闪。
如果眼睛看到的信息与前庭感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比如我们在静坐时眼睛和前庭同时给大脑传递静止的信息,我们在跑步时眼睛和前庭同时给大脑传递运动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大脑不会发生误判,我们自然就不会有晕车的感觉。但是如果眼睛看到的信息与前庭感受到的信息不一致,比如我们坐在车上,眼睛看到车内的景象是静止的,它的视觉系统就向大脑传递了静止的信息;但是它的前庭却能感受到汽车在振动,身体也在振动,于是向大脑传递了运动的信息。这样大脑受到了两个互相冲突的信号,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晕车就发生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晕车、而有些人不容易晕车呢?这主要与耳朵前庭的功能有关。有些人的前庭发育的不是很完善,或者过于灵敏,这样的人就容易晕车;而有些人前庭功能良好,或者经过后天的训练,让前庭的灵敏度降低(飞行员就是这样训练的),这样就不容易晕车了。一般晕车的人在年轻时晕车,年龄大了以后就不晕车了,主要原因就是前庭的灵敏度降低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坐车时晕车、在开车时反而不晕呢?这主要是因为:当人开车时,大脑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身体的主要机能都用来协调手脚的动作,从而会压制前庭的敏感度。此外,驾驶员在开车时,会对外界的路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对汽车的运动状态也有一个预知,比如加速、减速、颠簸等,大脑会提前收到信息,进而对身体的动作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大脑收到的信息与身体的动作是协调一致的,自然就不会晕车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止晕车呢?从上面晕车的机理我们可以知道,只要让眼睛与耳朵感受到的信息一致就可以避免晕车。所以,避免晕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坐在汽车的前排,让眼睛获取更多的信息,及时预知路况的变化。此外,精神上放松、充足的睡眠、闭目养神、吃口香糖等也可以分散紧张情绪,降低前庭的敏感度。
此外,汽车在设计时也要从技术上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尽可能的隔绝路面振动对车内乘员的影响,比如悬架系统的设计,隔音设计等。还有就是车身的固有振动频率,比如人体最适应的频率是60~90次/min,所以最好把车身的固有频率也设计在60~90次/min的范围内。如果车身的固有振动频率低于40次/min,那么车内的乘员就会有晕船的感觉。有些大型SUV,悬架设计的比较软,在高速行驶时忽忽悠悠的,就很容易引起晕车;还有些豪华车的悬架系统设计的非常柔韧,行驶起来车身异常平稳,车身的封闭性又好,这样车内乘员看到的路况与实际的感受不一致,也会引起晕车,这也是有些人乘坐豪华车反而晕车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