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款车,进口车跟合资车在汽车品质上的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同一款车进口版本与合资版本还是存在不少差异的,但更多体现在一些细节、以及对品质的控制上,这里面更多牵扯到技术工人的装配水平、对施工标准的理解是否足够通透,其次国产化后必然存在一部分零部件本土化;这就存在一个供应商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车辆国产后之所以小毛病多、与供应链条脱不了干系!

客观来说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几乎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所以五大车系对咱们的市场极为重视,所以从硬件水平来看、咱们很多合资车厂可以算是最好的,就比如沈阳的华晨宝马车间远比德国本土的厂子更先进,所以我们在硬件角度上已经具备造出不输进口车品质的产品了,所以合资车普遍不如进口车品质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监管、以及流程标准上,以及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品质差异!

合资车的异味消散周期长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很多朋友都知道合资车内的异味很难在短时间消散掉、而进口车通常在6、7天之内即可消散,为啥?实际上这更多是因为咱们的标准低、相关单位的监管力度也不够,车内装潢少不了甲醛及其它有害的物质,有害物质含量多少算合理、而多少又算不合理?这就是差异的本质,如果我们的标准顶的低、那么各种有害物质残留就高,消散的周期就很长,进口车因为在国外工厂生产、相关标准更加严格!

拿鄙人的进口Q50来说,车内气味5、6天几乎散掉,而合资版本经过三个多月车内味道依然明显;当然话不能说的太绝对,如今咱们的标准也是在不断提高、很多合资车在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沃尔沃虽然么也已经国产化,但车内异味消散的就非常迅速、丝毫不比进口车差,奔驰、宝马合资版本也可以,唯一异味比较大的就是奥迪(只是实话实说);其实挺无奈的,现在几大车系都实行了全球一体化质量标准,可为什么依然有不符合标准的零部件流入市场呢?或许标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标准的严格执行

本土供应商的无奈

把合资车品质不好的所有责任都推给本土供应商显然是不客观的,从某种角度上看、供应商的饭碗也不好端;很多车企采购零部件时、会逐年压低价格(一般在5.%-10%),而没有任何理由;比如某车刚完成国产化,第一年某零件的采购价是50元、第二年价格就降低到47.5元、第三年降低至45元,依次递减;众所周知工厂最不好做、工业制品的利润真是不大,所以面对主机厂逐年压低的价格,本土供应商该何去何从?大家都是为了生存,价格压到47.5元了、没利润了咋办?好办、降低成本就可以继续压榨出利润!

降低成本换个说法就是偷工减料,这就是为什么零部件一旦本土化后、品质就出问题,并不是咱们的本土供应商没有加工出高标准零件的能力、只是为了生存没办法,所以咱们的工业产业链上存在很多不合理、而本土供应商的地位也尴尬,接受继续合作、不接受会立刻被换掉,接受低价的同行一把一把的、多低的价格都有人做,所以表面上看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则消耗了品质、透支了口碑,比如当年合资翼虎的羊角为什么总出问题,国产翼虎的羊角与进口版本的还要粗壮、为什么强度方面就存在问题?

其次就是操作人员的水平、经验,当然最近这十几年来咱们合资厂的工人职业素养对比过去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依然存在问题、这也是造成合资车品质存在差异的原因;外国的车企比如德国、日本,有不少白发苍苍老技师、老工人,而我们的工人相对年轻化,工业制品想完成容易、想赋予灵魂没点底蕴是不行的,所以老师傅的意义各位能理解么?总而言之合资车与进口车相比较,并没有严格执行统一制定的标准,简单点说就是所定的标准其实各个品牌都不低、但空有标准没用,还必须确保能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合资车的差距就在于没有严格执行标准,所以存在了一些细节问题!